第037章 山下奉文的反思(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汉章的情况,山下奉文也派人调查过,可是没有任何发现。按道理说原本远征军灭掉日本征缅军十数万人之后,缅甸的日军已经不足一个师团了,中国军队应该全力夺取缅甸,但是中国军队没有那么做,所以山下奉文非常的担心中国军队有阴谋在等着他们。但是后来查了又查,想了又想,也没发现什么。不过疑虑依旧在头顶上盘旋,阴谋王汉章的计谋实在太大胆了,就像当初日军十数万人不也没看出来中国军队要水淹他们吗,要不然谁还会全部进攻曼德勒呢,至少不会沿河进攻。
到最后瓜岛战役情况并不乐观,需要大量的物资,还有中国战场上数百万大军的物资,使得山下奉文不敢大肆进攻,他担心打到一半,自己的部队没弹药了,那样对面的中国军队就会像杀猪一样干掉他们,要是其他的中国军队他到不担心,可是谁叫远征军实在是中国精锐的中的精锐呢。
最后山下奉文只能安心的慢慢准备,等瓜岛战役打完,再调集力量彻底拿下缅甸,山下奉文认为陆军在东亚无人能跟日军对抗,但是海军还有美国海军,想起美国庞大的工业力量,他们就一阵胆寒。而苏俄和日本是互不侵犯的,而且苏俄在欧洲被德国打的跟死狗一样,那里有功夫来打日本呢。
因此山下奉文认为至少要守住缅甸,保证缅甸的不失,将盟军阻挡在印度,那么日本能调集足够的资本跟美国一拼,像现在这样,每个地方都有可能遭到敌人的反攻,日本的工业力量、人口也就那么多,哪里能跟中国和英美拼呢。
山下奉文将自己的关于瓜岛失败的想法和关于整个战局的想法发给日本大本营,作为一名帝国军官,他必须这么做,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眼睁睁的失败。
关于瓜岛战役失败,他总结了六点,分别是:
第一在战略上,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扩张野心,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扩张,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每当占领一地后,为了守住占领的地域,就要进一步去占领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击,也不愿主动放弃,这就违反了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所说的“进攻力量会逐步削弱”的规律,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防御的占领地区和至关重要的后方交通线越来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而用于第一线的部队逐渐减少,相反防御方随着战线的缩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线的部队越来越多,于是随着双方前线兵力的对比转变,防御方一旦兵力大于进攻方就可以发动反击,从而使战局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
日军在战争初期,战略进攻的第一阶段,日军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企图在俾斯麦群岛建立起第一道防线,这一地区对于日军而言,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是在战争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胜利,使得日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决定将战线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原本瓜岛被日军视为无足轻重的小岛,当美军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岛登陆后,如果日军干脆撤出瓜岛,就不会开始一场对其不利的决战了,但日军认为不夺回瓜岛,美军使用瓜岛机场的话将对整个所罗门群岛形成巨大威胁,那么,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尔就将失去屏障,进而威胁到俾斯麦群岛一线,所以,决心全力夺回瓜岛。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9倍,1940年美国钢铁产量为6076.5万吨,日本则仅为685.6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1%;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业产值指数为100,至1942年美国已达到136,而日本仅为102,差距进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国的军事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6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30%,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满足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干,所以说,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观念
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未能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作战指挥
第三作战指挥上,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是。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汉章的情况,山下奉文也派人调查过,可是没有任何发现。按道理说原本远征军灭掉日本征缅军十数万人之后,缅甸的日军已经不足一个师团了,中国军队应该全力夺取缅甸,但是中国军队没有那么做,所以山下奉文非常的担心中国军队有阴谋在等着他们。但是后来查了又查,想了又想,也没发现什么。不过疑虑依旧在头顶上盘旋,阴谋王汉章的计谋实在太大胆了,就像当初日军十数万人不也没看出来中国军队要水淹他们吗,要不然谁还会全部进攻曼德勒呢,至少不会沿河进攻。
到最后瓜岛战役情况并不乐观,需要大量的物资,还有中国战场上数百万大军的物资,使得山下奉文不敢大肆进攻,他担心打到一半,自己的部队没弹药了,那样对面的中国军队就会像杀猪一样干掉他们,要是其他的中国军队他到不担心,可是谁叫远征军实在是中国精锐的中的精锐呢。
最后山下奉文只能安心的慢慢准备,等瓜岛战役打完,再调集力量彻底拿下缅甸,山下奉文认为陆军在东亚无人能跟日军对抗,但是海军还有美国海军,想起美国庞大的工业力量,他们就一阵胆寒。而苏俄和日本是互不侵犯的,而且苏俄在欧洲被德国打的跟死狗一样,那里有功夫来打日本呢。
因此山下奉文认为至少要守住缅甸,保证缅甸的不失,将盟军阻挡在印度,那么日本能调集足够的资本跟美国一拼,像现在这样,每个地方都有可能遭到敌人的反攻,日本的工业力量、人口也就那么多,哪里能跟中国和英美拼呢。
山下奉文将自己的关于瓜岛失败的想法和关于整个战局的想法发给日本大本营,作为一名帝国军官,他必须这么做,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眼睁睁的失败。
关于瓜岛战役失败,他总结了六点,分别是:
第一在战略上,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扩张野心,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扩张,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每当占领一地后,为了守住占领的地域,就要进一步去占领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击,也不愿主动放弃,这就违反了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所说的“进攻力量会逐步削弱”的规律,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防御的占领地区和至关重要的后方交通线越来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而用于第一线的部队逐渐减少,相反防御方随着战线的缩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线的部队越来越多,于是随着双方前线兵力的对比转变,防御方一旦兵力大于进攻方就可以发动反击,从而使战局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
日军在战争初期,战略进攻的第一阶段,日军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企图在俾斯麦群岛建立起第一道防线,这一地区对于日军而言,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是在战争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胜利,使得日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决定将战线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原本瓜岛被日军视为无足轻重的小岛,当美军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岛登陆后,如果日军干脆撤出瓜岛,就不会开始一场对其不利的决战了,但日军认为不夺回瓜岛,美军使用瓜岛机场的话将对整个所罗门群岛形成巨大威胁,那么,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尔就将失去屏障,进而威胁到俾斯麦群岛一线,所以,决心全力夺回瓜岛。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9倍,1940年美国钢铁产量为6076.5万吨,日本则仅为685.6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1%;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业产值指数为100,至1942年美国已达到136,而日本仅为102,差距进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国的军事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6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30%,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满足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干,所以说,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观念
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未能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作战指挥
第三作战指挥上,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是。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