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字言不尽 第一节 再谈吃饭问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在这里先和大家道个歉,整部小说从4月底开始出现了一些段落上的落差,造成了朋友阅读起来的不连贯性,特此郑重地向大家深表歉意。
本来是要一些俺和朋友们多年来研究和搜集的晋察冀军区的抗战往事,在写小说的时候陆续地添加进去的,以便大家能够了解比较真实的抗战时期的我党和我八路军艰苦卓绝的历程,可惜俺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人,没料到风雨突来的变故,被警告了不能把一些真相放上来。
但是俺写些抗战小说的由衷呢,就是因为俺的祖父、外祖父当年都是在冀西北这片热土上,和鬼子伪军汉奸们浴血奋战了八年的,俺自小就听他们讲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如今,他们都已作古了,不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讲给后人们听,真的怕再过个多少年,抗战是怎么个情况就没几个人知晓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是明天一睁眼,就丧失了再讲故事的权利了,所以俺决定把手头的这些资料,夹在小说的段落中,尽快地输送出来,剩的一旦被风雨打趴下俺瘦弱的身躯了,这些资料就白费了心血了。
在这里第一次对yx哥们表达俺最诚挚的感谢,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老兵们的后代,即使所有人都能遗忘了这段悲壮的往事,咱们也要一代代地把先人们的故事传颂下去!
好了,说正文,今天这一章,还是用事实说话。说说八路军的行军、吃饭、伤员和41到42年的一分区。
问过那些抗战老兵:八年抗战。最多的时间在干些什么?
老兵低头仔细想了想。最后回答说:就是走路吧?几乎经常就是在走路。虽然不是每天都走路,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走路过来的。
这话没错。很多老兵能活到解放,靠的就是个“走”。抗战八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叫“戡乱救国”,实际上就是国共内战)三年,晋察冀的土八路穷得很,基本上靠两条腿走。打不过敌人,为躲开敌人。靠走;为打敌人,上级寻找战机,也要靠走。
这个“走”不是像今天旅游这样的空手走,而是背着背包武器负重行军。而且走平整大路的机会很少,大都是走崎岖的山路、小路,甚至跋山涉水。所以,战争年代留下的印象大都是走路。
当然,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就不必走路。抗战期间晋察冀规定,凡带兵的营长、营教导员一级,就配备马匹。另配备勤务员、马夫各一名。其余的待遇,比如发军装时配发给“马裤”。吃饭时可吃中灶等等。但军分区的参谋干事们,虽享受有营级干部生活待遇,但没有马匹、马夫、勤务兵。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规定得更细了:最低的排级干部自己扛背包,连级干部配一个挑夫,营级干部有勤务兵,团级干部享受抗战时期的营级干部待遇。
这是指的一般情况,不包括战时状态。战时反扫荡急行军,所有领导和战士一律步行。因为钻山沟、走山路,爬山越岭没有条件用马。
老兵们的讲述里给俺印象最深的行军有几次。
1939年11月底,黄土岭战斗尚未结束,杨成武指挥无力再战下去的一分区部队迅速脱离战场,返回狼牙山根据地。途经易县干河净时,一分区政治部将支援平西挺进军的十来名干部集中起来,由蔡铁根带往平西。这十来名干部大都是知识分子干部,半数人没有枪,有枪的也是短枪。
由于保定、易县、涞水一带的鬼子兵分别经涞易公路救援黄土岭被围的鬼子兵,为避免跟巡逻的鬼子和汉奸队相遇,他们只能连夜行军,趁夜色出狼牙山,过涞易公路,进云蒙山。夜深寂静,星光闪烁,只有一声声小孩啼哭般的狼嚎声,在山间回响。这一夜打尖时,他们以老乡家蒸馍的蒸锅水解渴,以后在平西,才知道平西缺水,老乡家的蒸锅水就是待客的“茶”。
1941年10月初,杨成武带领的一分区机关及掩护部队,从梯子沟钻出来,脱离鬼子的包围圈,进入到易县的大平地。此时,天色大明。按照八路军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的规律,现在应该是埋锅造饭躺下睡觉的时间。但身经百战的杨成武深知还没有彻底摆脱开鬼子的追击,于是命令部队,不得停下休息,在大白天继续向易县境内急行军。
这一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他们这七百多人又饿又累的队伍在山路上排成一线,挣扎着前进。比别人少吃一餐饭的杨成武以身作则,空着肚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天空上,偶尔一架日军的小侦察机在徘徊,根本不在意地面上的这一小支行军的部队。
也许以为敢于在大白天公开行军的只有他们日本人的军队。这支行军的队伍不知道的,在他们身后,跟他们一起突围出来、此时停下脚步休息的白求恩医校学员们正在遭受追上来的鬼子的屠杀。
几十年后回顾这段经历,刘伯承的名言“慈不掌兵”与杨成武当时的果断惊人的一致。所以,有时候一支部队的生死,往往决定于当时带兵领导的一念之差。
1942年的5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一分区的饥饿达到了。因为肚中的油水少,一天到晚都觉得没吃饱,实际上也真的吃不饱。在周庄的司令部食堂开饭,几乎顿顿是黑豆玉米核糊糊,吃下去顶不了时候,一会儿就饿了。
因为部队实行“客饭”制度,吃得好了许多,所以新来的参谋长徐德操喜欢经常下部队去。只要他去,李青川、杨浩就要陪着,一来是徐德操也支不动司令部的其他科室,二来是哪有让首长自己单身下部队的?这一次下部队,杨浩因为刚跑了其它地方回来,没有休息又跟着走了。
因为长期吃的差、营养不良,加上这一天又空着肚子,杨浩一个眼花,脚底发虚,踉跄了一下,让紧跟在身后的徐德操看到了。徐德操当即说,先停一下,不往前走了。于是找了附近的一个村子,村子里一户看起来最富裕的人家,徐参谋长指挥战士敲开门,对这户人家说:搞点吃的,要好一点,我们这位同志饿的不行了。
在这里说一句: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体质下降,这已是寻常之事。一分区司政机关干部中因此而病倒的不在少数。以前每逢有干部病倒,送到卫生部休养所,只要有黄豆花生鸡蛋肉一吃,十天半个月时间,准能恢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病倒的干部战士越来越多,一分区卫生部应接不暇。以后杨成武与卫生部领导商量,就在一分区司政机关就地办休养所,给病倒的干部增加营养。
还有,擅自到老百姓家要吃的,一般的干部战士是不敢的。这明摆着是明目张胆的违反军纪,老百姓告上去,即使不被枪毙也是要记处分的。但领导干部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徐德操,红军身份的领导干部,他就敢住进富裕的地主家几天,每天好吃好喝招待着,管你一分区干部有什么看法。以后徐德操在一分区挨批,杨浩宁可被打成“徐德操一党”,也拒绝揭发批判。我猜,曾“受人滴水之恩”,所以“必当图报”的老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样在这个时间,不过年代变了。1944年的10月初,一分区教导大队护送着二分区司令员郭天民、四分区政委刘道生等一批干部赴平西新成立的冀察军区上任。他们从易县小兰村出发,经紫荆关脚下进云蒙山、过拒马河,到李各庄。
这一路沿途的鬼子据点大都是汉奸在把守,他们知道自己是秋后的蚂蚱,长久不了了。于是,对这支一千五六百人的行军队伍不闻不问,更不敢阻拦。他们大白天过了涞易公路,向平西挺进。一路上秋收的庄稼、树上成熟的果实,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经过门城司马辉的二区队——龙华支队时,这个区队的原区队长马辉奉调一分区副司令,政委黄连秋奉调冀察军区,任察南军分区副政委,所以尽力招待了这支路过的部队。吃的那叫好:小米焖饭管够、羊肉炖萝卜,这顿饭吃过之后的一两个月都念念不忘。
一年之后的1945年8月中旬,鬼子投降的消息传了过来,大家一片欢欣鼓舞。此时,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奉命跟随冀察军区参谋长易耀彩,以及冀察区党委负责人杨春圃、白文治等领导干部,到张家口、宣化一带建立北线指挥部,指挥在平北的冀察部队解放张家口和宣化。
郭天民亲自带领冀察军区主力两个团,一分区三团和平西七团,进入到房山、大兴一带,寻机解放华北最大的城市北平。几十年后回想:当时的郭司令真的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以为靠这两个团的土八路就能解放北平。
易耀彩带领下的教导大队从李各庄走向张家口,从南向北横穿过蔚县、宣化县,沿途这两个县的老百姓在地方抗日政权的组织下为部队送茶水、送西瓜、送吃的,有如大过年一般的热闹。(未完待续。。)
( )在这里先和大家道个歉,整部小说从4月底开始出现了一些段落上的落差,造成了朋友阅读起来的不连贯性,特此郑重地向大家深表歉意。
本来是要一些俺和朋友们多年来研究和搜集的晋察冀军区的抗战往事,在写小说的时候陆续地添加进去的,以便大家能够了解比较真实的抗战时期的我党和我八路军艰苦卓绝的历程,可惜俺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人,没料到风雨突来的变故,被警告了不能把一些真相放上来。
但是俺写些抗战小说的由衷呢,就是因为俺的祖父、外祖父当年都是在冀西北这片热土上,和鬼子伪军汉奸们浴血奋战了八年的,俺自小就听他们讲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如今,他们都已作古了,不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讲给后人们听,真的怕再过个多少年,抗战是怎么个情况就没几个人知晓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是明天一睁眼,就丧失了再讲故事的权利了,所以俺决定把手头的这些资料,夹在小说的段落中,尽快地输送出来,剩的一旦被风雨打趴下俺瘦弱的身躯了,这些资料就白费了心血了。
在这里第一次对yx哥们表达俺最诚挚的感谢,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老兵们的后代,即使所有人都能遗忘了这段悲壮的往事,咱们也要一代代地把先人们的故事传颂下去!
好了,说正文,今天这一章,还是用事实说话。说说八路军的行军、吃饭、伤员和41到42年的一分区。
问过那些抗战老兵:八年抗战。最多的时间在干些什么?
老兵低头仔细想了想。最后回答说:就是走路吧?几乎经常就是在走路。虽然不是每天都走路,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走路过来的。
这话没错。很多老兵能活到解放,靠的就是个“走”。抗战八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叫“戡乱救国”,实际上就是国共内战)三年,晋察冀的土八路穷得很,基本上靠两条腿走。打不过敌人,为躲开敌人。靠走;为打敌人,上级寻找战机,也要靠走。
这个“走”不是像今天旅游这样的空手走,而是背着背包武器负重行军。而且走平整大路的机会很少,大都是走崎岖的山路、小路,甚至跋山涉水。所以,战争年代留下的印象大都是走路。
当然,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就不必走路。抗战期间晋察冀规定,凡带兵的营长、营教导员一级,就配备马匹。另配备勤务员、马夫各一名。其余的待遇,比如发军装时配发给“马裤”。吃饭时可吃中灶等等。但军分区的参谋干事们,虽享受有营级干部生活待遇,但没有马匹、马夫、勤务兵。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规定得更细了:最低的排级干部自己扛背包,连级干部配一个挑夫,营级干部有勤务兵,团级干部享受抗战时期的营级干部待遇。
这是指的一般情况,不包括战时状态。战时反扫荡急行军,所有领导和战士一律步行。因为钻山沟、走山路,爬山越岭没有条件用马。
老兵们的讲述里给俺印象最深的行军有几次。
1939年11月底,黄土岭战斗尚未结束,杨成武指挥无力再战下去的一分区部队迅速脱离战场,返回狼牙山根据地。途经易县干河净时,一分区政治部将支援平西挺进军的十来名干部集中起来,由蔡铁根带往平西。这十来名干部大都是知识分子干部,半数人没有枪,有枪的也是短枪。
由于保定、易县、涞水一带的鬼子兵分别经涞易公路救援黄土岭被围的鬼子兵,为避免跟巡逻的鬼子和汉奸队相遇,他们只能连夜行军,趁夜色出狼牙山,过涞易公路,进云蒙山。夜深寂静,星光闪烁,只有一声声小孩啼哭般的狼嚎声,在山间回响。这一夜打尖时,他们以老乡家蒸馍的蒸锅水解渴,以后在平西,才知道平西缺水,老乡家的蒸锅水就是待客的“茶”。
1941年10月初,杨成武带领的一分区机关及掩护部队,从梯子沟钻出来,脱离鬼子的包围圈,进入到易县的大平地。此时,天色大明。按照八路军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的规律,现在应该是埋锅造饭躺下睡觉的时间。但身经百战的杨成武深知还没有彻底摆脱开鬼子的追击,于是命令部队,不得停下休息,在大白天继续向易县境内急行军。
这一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他们这七百多人又饿又累的队伍在山路上排成一线,挣扎着前进。比别人少吃一餐饭的杨成武以身作则,空着肚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天空上,偶尔一架日军的小侦察机在徘徊,根本不在意地面上的这一小支行军的部队。
也许以为敢于在大白天公开行军的只有他们日本人的军队。这支行军的队伍不知道的,在他们身后,跟他们一起突围出来、此时停下脚步休息的白求恩医校学员们正在遭受追上来的鬼子的屠杀。
几十年后回顾这段经历,刘伯承的名言“慈不掌兵”与杨成武当时的果断惊人的一致。所以,有时候一支部队的生死,往往决定于当时带兵领导的一念之差。
1942年的5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一分区的饥饿达到了。因为肚中的油水少,一天到晚都觉得没吃饱,实际上也真的吃不饱。在周庄的司令部食堂开饭,几乎顿顿是黑豆玉米核糊糊,吃下去顶不了时候,一会儿就饿了。
因为部队实行“客饭”制度,吃得好了许多,所以新来的参谋长徐德操喜欢经常下部队去。只要他去,李青川、杨浩就要陪着,一来是徐德操也支不动司令部的其他科室,二来是哪有让首长自己单身下部队的?这一次下部队,杨浩因为刚跑了其它地方回来,没有休息又跟着走了。
因为长期吃的差、营养不良,加上这一天又空着肚子,杨浩一个眼花,脚底发虚,踉跄了一下,让紧跟在身后的徐德操看到了。徐德操当即说,先停一下,不往前走了。于是找了附近的一个村子,村子里一户看起来最富裕的人家,徐参谋长指挥战士敲开门,对这户人家说:搞点吃的,要好一点,我们这位同志饿的不行了。
在这里说一句: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体质下降,这已是寻常之事。一分区司政机关干部中因此而病倒的不在少数。以前每逢有干部病倒,送到卫生部休养所,只要有黄豆花生鸡蛋肉一吃,十天半个月时间,准能恢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病倒的干部战士越来越多,一分区卫生部应接不暇。以后杨成武与卫生部领导商量,就在一分区司政机关就地办休养所,给病倒的干部增加营养。
还有,擅自到老百姓家要吃的,一般的干部战士是不敢的。这明摆着是明目张胆的违反军纪,老百姓告上去,即使不被枪毙也是要记处分的。但领导干部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徐德操,红军身份的领导干部,他就敢住进富裕的地主家几天,每天好吃好喝招待着,管你一分区干部有什么看法。以后徐德操在一分区挨批,杨浩宁可被打成“徐德操一党”,也拒绝揭发批判。我猜,曾“受人滴水之恩”,所以“必当图报”的老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样在这个时间,不过年代变了。1944年的10月初,一分区教导大队护送着二分区司令员郭天民、四分区政委刘道生等一批干部赴平西新成立的冀察军区上任。他们从易县小兰村出发,经紫荆关脚下进云蒙山、过拒马河,到李各庄。
这一路沿途的鬼子据点大都是汉奸在把守,他们知道自己是秋后的蚂蚱,长久不了了。于是,对这支一千五六百人的行军队伍不闻不问,更不敢阻拦。他们大白天过了涞易公路,向平西挺进。一路上秋收的庄稼、树上成熟的果实,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经过门城司马辉的二区队——龙华支队时,这个区队的原区队长马辉奉调一分区副司令,政委黄连秋奉调冀察军区,任察南军分区副政委,所以尽力招待了这支路过的部队。吃的那叫好:小米焖饭管够、羊肉炖萝卜,这顿饭吃过之后的一两个月都念念不忘。
一年之后的1945年8月中旬,鬼子投降的消息传了过来,大家一片欢欣鼓舞。此时,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奉命跟随冀察军区参谋长易耀彩,以及冀察区党委负责人杨春圃、白文治等领导干部,到张家口、宣化一带建立北线指挥部,指挥在平北的冀察部队解放张家口和宣化。
郭天民亲自带领冀察军区主力两个团,一分区三团和平西七团,进入到房山、大兴一带,寻机解放华北最大的城市北平。几十年后回想:当时的郭司令真的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以为靠这两个团的土八路就能解放北平。
易耀彩带领下的教导大队从李各庄走向张家口,从南向北横穿过蔚县、宣化县,沿途这两个县的老百姓在地方抗日政权的组织下为部队送茶水、送西瓜、送吃的,有如大过年一般的热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