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可爱的老百姓 羊入狼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再讲一个比较有趣的“民间故事”,是地名和人名犯冲的故事。也是让大家看看现在这关于抗战的故事里真的是传的啥都有的!
先说个引子,大家还记得隋末时候和李世民在河北争夺地盘的窦建德吧,这老百姓就传说,窦建德从前线败退下来,走到一个地方,一问当地百姓此地是什么地界?老百姓就说了,这地方东边叫个磨子山,西边是鸡冠子寨,北面是三足釜,南面叫火烧梁,窦建德一想敢情都是和俺这豆子过不去啊!
再往前走到了牛口峪,一想,这豆子进了牛嘴里还能好了吗!一着急一上火,箭伤崩发,死了。
话说到抗日战场上,也出了这么档子人名和地名犯冲的事。
独立团兵进涞源之后,杨成武照例要进行社会调查,以便确定下一个进军方向。在一分区史上,这就是著名的“杨成武问策涞广灵”。涞源县的几个当地士绅,皆是涞广灵一带知名的饱学之士,当即向这位杨团长介绍涞源周边的地理形势。在说到易县的几大名山之后,排在第一但不是最高的狼牙山,是介绍的重点。
说得正热闹,几个士绅突然相互一看,话语中打了犹豫,显出吞吞吐吐之意。杨成武当即发问:先生们有话,尽可放开来讲。不要有什么顾虑。讲得不对,八路军也不会怪罪的。
士绅们说,这涞广灵地区,古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李牧率军打败林胡的地方,很有点名气。以后北宋初期,杨家将也在这里打过仗,所以杨老令公的故事广为流传。杨老令公,本名杨业。人称“杨无敌”,为什么最后死于辽国之手?是因为赶上了一个“相克”的地名,这就是“两狼山”。
辽国精心挑选在这么一个地方作战。就是要以“狼”胜“羊”。杨老令公被困李陵庙,是因为“羊入狼口”。误入两狼山,犯了大忌。而且还是“两狼一羊”。最后因不肯被捕受辱,杨老令公头触李陵碑自尽。
士绅们说,杨将军保国卫民,抵抗外侵,功劳盖世,远胜于当年杨老令公。但中国人。还要看重周易八卦,尊天命,这两物“相克”的道理不可不从。将军姓杨,易县的狼牙山。是否成为“克”将军之地?还是要小心从事的好。
总之,不管后来是怎样的结果,但当时,古话:“听人劝,吃饱饭。”事实的确是杨成武没有亲自兵进狼牙山。而是掉头向北,往蔚县去了。人们不能不怀疑这个传闻是真的。
被这个传闻误导的,首推孟阁臣。占据狼牙山南部地区数十个村落的孟阁臣,前身是“七路军”,比“八路军”差一骨节。但当时已经归顺了八路军。被晋察冀军区划定番号为“第六军分区”。
1938年底,孟阁臣身边的“高参”,已经有人看出了在日本军队的打压下丢掉了蔚县地盘的一分区,在贫瘠的涞源县生存艰难,有可能图谋富裕的易县地盘。而且当时的日军下一步,已经兵进涞源县,将一分区部队赶到涞源县最南端的走马驿、银坊一带的弹丸之地。
据说当时有人以暂居新野的刘备,来形容杨成武的一分区,将易县比作当年的荆州。提醒杨成武丢失了涞源县城,好比刘备丢失了安身的新野,叮嘱孟阁臣不要“大意失荆州”。
可当时接受了晋察冀军区领导的孟阁臣,已经将自己看作是“八路军的一员”,认为自己这支部队一成立,一直在打鬼子,从没做过对不起八路军的事。八路军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更何况自己有七千人,一分区走了一个三团,此时不过六千来人,不足为惧。再说,杨成武忌讳“狼牙山”,不会“羊入狼口”,来自找“相克”的。
可共产党不讲迷信,杨成武偏偏来了。1939年1月以后,六分区从此不再存在,狼牙山南部地区成为一分区的可靠根据地。
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发布过一个很错误的信息,在一张1941年秋季的一分区反扫荡示意图上,杨成武将一分区指挥机关带到了狼牙山上,五壮士是因为掩护一分区指挥机关的突围而牺牲了自己。
这是不准确的。一分区指挥机关在狼牙山脚下几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杨成武从未想到要将一分区指挥机关搬上狼牙山。哪怕是在鬼子扫荡的紧急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有记载的上狼牙山,只有两次。一次是在1940年春天,赵玉昆、杨上堃事件之后,一分区司令部驻在北娄山时,杨成武、高鹏,协同政治部的几名干部组织科长黄连秋、宣传科长史进前、司令部管理科长曹凌,还有地委书记王国权(解放后的外交部第一批老大使)、地委组织部长赵凡(解放后的北京市副市长、农垦部副部长),担任摄影的是刘峰。
这是1939年1月杨成武来到易县之后的第一次上山,与今天的一般旅游基本一样。早起即上山,山上用餐,午时就下山。这一次上山,不仅考察了狼牙山地形,在狼牙山要道准备设置“滚石檑木”一类的中国山地古老防御设施。特别是杨成武还了解了狼牙山的历史,了解到狼牙山原本“朗山”,当地人叫白了,便成了“狼牙山”。
杨成武第二次上狼牙山,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杨成武因患疟疾,在一分区卫生部副部长卢星文的陪伴下,上狼牙山老君堂养病。刚上山,就赶上鬼子扫荡,于是转移到更加偏僻的五峰寨地区的不老庵。这个位置毗邻涞源县,在紫荆关西南,良岗以北,属于五回岭山系。离敌人的金坡据点二十来里地,但中间有二十五团团部和二十五团侦察连,所以杨成武放心:“敌人是不敢轻易来的。”
可能是怕出事,二十五团特地增派一个连,“调到不老庵东面的一溜小山村里,以防万一。”从高倍地图上看,这一溜东面的小山村应该包括聂家旯、石炕、西沟、娘子沟、官峪等等,当年,人口稀少,每个小村不过一两户人家,只能驻兵一个班而已。
从老君堂向五峰寨不老庵转移的途中,杨成武回忆,“只是偶尔碰到个把老乡擦肩而过”。就是这碰到的“个把老乡”之中,竟有人会去向鬼子报告。而且,“不敢轻易来的”鬼子居然来了,鬼子兵闻讯,立即出动一支小部队进行偷袭。
1943年,正是晋察冀八路军最艰难的时候,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你不能对那时的人们有过高的期望。连一分区自己的干部战士都有人不看好八路军的前程,抛弃八路军去投奔鬼子。你就更不能要求农民怎么样了。为了几十块钱的赏金,将杨成武的下落报告给日本鬼子,这就是中国人劣根性的又一体现:对某一些人来说,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没有什么爱国和卖国,只要我能获得好处,只要能得到钱,谁掌握强权我就效忠谁,什么都可以被出卖。
事后的分析,偷袭五峰寨的鬼子来自距离最近的大龙华据点守备队。金坡据点是警卫涞易公路的守备队,鬼子的人数不会多。而出动伪军,明显战斗力不行。大龙华则是个鬼子的大据点,一次出动百余鬼子富富有余,再加上熟悉易县地理的当地伪军带路,来偷袭的鬼子兵虽人数不多,但并不把中途驻扎的一分区二十五团放在眼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来偷袭的鬼子进攻凶猛,二十五团放在不老庵东面的那个连根本抵挡不住。杨成武一行人只能仓促西撤,跟随杨成武一起的赵志珍、大女儿易生无人保护,只能由老乡找个石洞隐藏起来。
紧急中,二十五团又出动两个连,赶走鬼子。事后,杨成武转移到小兰村,继续养病。以后,杨成武再没上过狼牙山。一直到1944年秋杨成武调到冀中军区任司令员,也是从小兰村出发,南下满城县慈家台。
近些年来,八路军这段口述的抗战历史,被人们给讲烂了,真伪难辨,于是有些人就想到要“即兴创作”。现在就连这类的带有传说性质的民间故事,也被拿出来当成正史来讲了,不能不说老百姓的可爱啊!
再讲一个比较有趣的“民间故事”,是地名和人名犯冲的故事。也是让大家看看现在这关于抗战的故事里真的是传的啥都有的!
先说个引子,大家还记得隋末时候和李世民在河北争夺地盘的窦建德吧,这老百姓就传说,窦建德从前线败退下来,走到一个地方,一问当地百姓此地是什么地界?老百姓就说了,这地方东边叫个磨子山,西边是鸡冠子寨,北面是三足釜,南面叫火烧梁,窦建德一想敢情都是和俺这豆子过不去啊!
再往前走到了牛口峪,一想,这豆子进了牛嘴里还能好了吗!一着急一上火,箭伤崩发,死了。
话说到抗日战场上,也出了这么档子人名和地名犯冲的事。
独立团兵进涞源之后,杨成武照例要进行社会调查,以便确定下一个进军方向。在一分区史上,这就是著名的“杨成武问策涞广灵”。涞源县的几个当地士绅,皆是涞广灵一带知名的饱学之士,当即向这位杨团长介绍涞源周边的地理形势。在说到易县的几大名山之后,排在第一但不是最高的狼牙山,是介绍的重点。
说得正热闹,几个士绅突然相互一看,话语中打了犹豫,显出吞吞吐吐之意。杨成武当即发问:先生们有话,尽可放开来讲。不要有什么顾虑。讲得不对,八路军也不会怪罪的。
士绅们说,这涞广灵地区,古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李牧率军打败林胡的地方,很有点名气。以后北宋初期,杨家将也在这里打过仗,所以杨老令公的故事广为流传。杨老令公,本名杨业。人称“杨无敌”,为什么最后死于辽国之手?是因为赶上了一个“相克”的地名,这就是“两狼山”。
辽国精心挑选在这么一个地方作战。就是要以“狼”胜“羊”。杨老令公被困李陵庙,是因为“羊入狼口”。误入两狼山,犯了大忌。而且还是“两狼一羊”。最后因不肯被捕受辱,杨老令公头触李陵碑自尽。
士绅们说,杨将军保国卫民,抵抗外侵,功劳盖世,远胜于当年杨老令公。但中国人。还要看重周易八卦,尊天命,这两物“相克”的道理不可不从。将军姓杨,易县的狼牙山。是否成为“克”将军之地?还是要小心从事的好。
总之,不管后来是怎样的结果,但当时,古话:“听人劝,吃饱饭。”事实的确是杨成武没有亲自兵进狼牙山。而是掉头向北,往蔚县去了。人们不能不怀疑这个传闻是真的。
被这个传闻误导的,首推孟阁臣。占据狼牙山南部地区数十个村落的孟阁臣,前身是“七路军”,比“八路军”差一骨节。但当时已经归顺了八路军。被晋察冀军区划定番号为“第六军分区”。
1938年底,孟阁臣身边的“高参”,已经有人看出了在日本军队的打压下丢掉了蔚县地盘的一分区,在贫瘠的涞源县生存艰难,有可能图谋富裕的易县地盘。而且当时的日军下一步,已经兵进涞源县,将一分区部队赶到涞源县最南端的走马驿、银坊一带的弹丸之地。
据说当时有人以暂居新野的刘备,来形容杨成武的一分区,将易县比作当年的荆州。提醒杨成武丢失了涞源县城,好比刘备丢失了安身的新野,叮嘱孟阁臣不要“大意失荆州”。
可当时接受了晋察冀军区领导的孟阁臣,已经将自己看作是“八路军的一员”,认为自己这支部队一成立,一直在打鬼子,从没做过对不起八路军的事。八路军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更何况自己有七千人,一分区走了一个三团,此时不过六千来人,不足为惧。再说,杨成武忌讳“狼牙山”,不会“羊入狼口”,来自找“相克”的。
可共产党不讲迷信,杨成武偏偏来了。1939年1月以后,六分区从此不再存在,狼牙山南部地区成为一分区的可靠根据地。
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发布过一个很错误的信息,在一张1941年秋季的一分区反扫荡示意图上,杨成武将一分区指挥机关带到了狼牙山上,五壮士是因为掩护一分区指挥机关的突围而牺牲了自己。
这是不准确的。一分区指挥机关在狼牙山脚下几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杨成武从未想到要将一分区指挥机关搬上狼牙山。哪怕是在鬼子扫荡的紧急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有记载的上狼牙山,只有两次。一次是在1940年春天,赵玉昆、杨上堃事件之后,一分区司令部驻在北娄山时,杨成武、高鹏,协同政治部的几名干部组织科长黄连秋、宣传科长史进前、司令部管理科长曹凌,还有地委书记王国权(解放后的外交部第一批老大使)、地委组织部长赵凡(解放后的北京市副市长、农垦部副部长),担任摄影的是刘峰。
这是1939年1月杨成武来到易县之后的第一次上山,与今天的一般旅游基本一样。早起即上山,山上用餐,午时就下山。这一次上山,不仅考察了狼牙山地形,在狼牙山要道准备设置“滚石檑木”一类的中国山地古老防御设施。特别是杨成武还了解了狼牙山的历史,了解到狼牙山原本“朗山”,当地人叫白了,便成了“狼牙山”。
杨成武第二次上狼牙山,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杨成武因患疟疾,在一分区卫生部副部长卢星文的陪伴下,上狼牙山老君堂养病。刚上山,就赶上鬼子扫荡,于是转移到更加偏僻的五峰寨地区的不老庵。这个位置毗邻涞源县,在紫荆关西南,良岗以北,属于五回岭山系。离敌人的金坡据点二十来里地,但中间有二十五团团部和二十五团侦察连,所以杨成武放心:“敌人是不敢轻易来的。”
可能是怕出事,二十五团特地增派一个连,“调到不老庵东面的一溜小山村里,以防万一。”从高倍地图上看,这一溜东面的小山村应该包括聂家旯、石炕、西沟、娘子沟、官峪等等,当年,人口稀少,每个小村不过一两户人家,只能驻兵一个班而已。
从老君堂向五峰寨不老庵转移的途中,杨成武回忆,“只是偶尔碰到个把老乡擦肩而过”。就是这碰到的“个把老乡”之中,竟有人会去向鬼子报告。而且,“不敢轻易来的”鬼子居然来了,鬼子兵闻讯,立即出动一支小部队进行偷袭。
1943年,正是晋察冀八路军最艰难的时候,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你不能对那时的人们有过高的期望。连一分区自己的干部战士都有人不看好八路军的前程,抛弃八路军去投奔鬼子。你就更不能要求农民怎么样了。为了几十块钱的赏金,将杨成武的下落报告给日本鬼子,这就是中国人劣根性的又一体现:对某一些人来说,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没有什么爱国和卖国,只要我能获得好处,只要能得到钱,谁掌握强权我就效忠谁,什么都可以被出卖。
事后的分析,偷袭五峰寨的鬼子来自距离最近的大龙华据点守备队。金坡据点是警卫涞易公路的守备队,鬼子的人数不会多。而出动伪军,明显战斗力不行。大龙华则是个鬼子的大据点,一次出动百余鬼子富富有余,再加上熟悉易县地理的当地伪军带路,来偷袭的鬼子兵虽人数不多,但并不把中途驻扎的一分区二十五团放在眼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来偷袭的鬼子进攻凶猛,二十五团放在不老庵东面的那个连根本抵挡不住。杨成武一行人只能仓促西撤,跟随杨成武一起的赵志珍、大女儿易生无人保护,只能由老乡找个石洞隐藏起来。
紧急中,二十五团又出动两个连,赶走鬼子。事后,杨成武转移到小兰村,继续养病。以后,杨成武再没上过狼牙山。一直到1944年秋杨成武调到冀中军区任司令员,也是从小兰村出发,南下满城县慈家台。
近些年来,八路军这段口述的抗战历史,被人们给讲烂了,真伪难辨,于是有些人就想到要“即兴创作”。现在就连这类的带有传说性质的民间故事,也被拿出来当成正史来讲了,不能不说老百姓的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