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可爱的老百姓 第四节 民心所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俺自小就跟着老一辈们去冀西北的崇山峻岭里,找寻当年他们战斗过和生活过的痕迹,听的最多得也是他们和当地老乡们聊家常时讲的故事,这些故事没一个不是和当年的老八路打鬼子有关的。
受这些故事的影响,俺的这本小说里的许多场景啊人物啊战斗故事啊轶闻啊,不少也是从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演变而来的。
比如郭家堡子那个藏满金银财宝武器弹药的大山洞,其实就是孟阁臣藏东西的山洞。再比如发大水时杨棒子他们藏身的古墓,现在还在娘子神村东边呢,据说当年确实有大蛇出没的。
还有这个鬼子打麻将被武工队化装成宪兵端了据点的故事,也是老百姓口里津津乐道的故事,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也随着地域的变化出现多个版本,有说是李向阳的,有说是雁翎队的。
在抗战史料的搜集中,有些似是而非的民间传说,令人一时真伪难辨,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但是这里选取了一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来呢,绝不是瞧不起老乡们的意思,相反,俺更欣慰的是过去这么多年了,老区的那些依然生活不是那么富裕的老乡们,只要一说起当年老八路打鬼子的事情,那可都是掰着手指头能给你说上一半天的!
这就是民心所向啊!当不在少数的城里人已经都遗忘了或者说对那段民族的抗争史、血泪史淡漠和冷漠了的时候,还有这么多可爱的老乡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一代代地传颂着八路的故事,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有位老乡呢是易县上庄(易县、涞源县、阜平县有许多个“上庄”,这是黄土岭战场的那个“上庄”)人,跟俺谈民间版的黄土岭战斗,即易县、涞源县黄土岭战场一带的老百姓口传的当年战斗。同一分区杨成武亲自拟定的《战斗详报》有很大的不同。
老乡说:杨成武部队炮轰阿部规秀的那个炮手是日本人,自己人对自己人,手下留情。所以第一炮、第二炮都没有打中,是为了通风报信。
但真实的历史中。晋察冀的“八路”使用日本炮手,还是在解放战争中。1945年,八路军俘虏了大批日军技术人员用于自己的部队,主要是医务人员、机械人员和炮兵。至于日本炮手在炮击中头一炮放空,打出要炮击的信号,是出自萨苏的书。那时虽然还叫“八路”,但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了。变成了主要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所以才使用日本炮手。抗战八年期间,八路军是从未使用过日本炮手的。
老乡还说,他们那里的老人们曾讲到:“八路军的一电话班在上庄子的南山黑鹰窝被鬼子包围。九名战士全部牺牲!”
当时俺朋友曾反复对这位老乡说:“您说的这件事很重要,我第一次听说,以前并不知道。任何史料也没有记载。”
因为第一:杨成武的《黄土岭战斗详报》中对此事只字未提,如果确有此事,杨成武不能不提及到;第二。据我所知,雁宿崖、黄土岭两场战斗,一分区电话情报站(不是电话班)就设在通向雁宿崖、黄土岭的必经之路上下台庄北边的台上。站长田庆祥、两个工作人员陈国珍、李家生。陈国珍就是上下台人,李家生是山西人(广灵或灵丘),四十年代初被日军扫荡中抓住。在插箭岭据点牺牲。
所以,民间故事,不一定准确。但人家山里人肯代代口传下来讲你八路军的故事,就是看得起你。对这种来自民间的积极性,鼓励都来不及,干吗还去质疑它,打击口传人的积极性。你如果有空,去涞源县境内的黄土岭战场(从易县上庄子往西不多远就到),当地自办黄土岭战斗展览馆(门票10元)的一位当地老乡,会一本正经的手指着一座小庙告诉你:黄土岭战斗时,杨成武就在那里指挥的战斗。你好意思打击他的积极性说不对吗?
出版了诸多中国抗战书籍的萨苏,在写到黄土岭战斗部分时也会详细告诉你杨成武如何在战场上命令部队进攻或撤退。
比如:“雁宿崖和黄土岭两仗的指挥官,却是一分区的司令员杨成武”,这话没错,因为没有明确说明指挥官杨成武的所在地点。下面这一句就有点问题:雁宿崖战斗,“杨成武的指挥十分出色,他是利用日军在清早……”
还有,黄土岭战斗,“发现日军要跑,杨成武果断下令各路部队发起总攻。”
老萨和那位涞源县的黄土岭当地村民一样,确实都不知道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始终都未出现在战斗现场。但这与杨成武是雁宿崖、黄土岭两场战斗的指挥者的身份毫不矛盾。不在战斗现场,为什么就不能是指挥者呢?
萨苏的文章中:“关于雁宿崖之战,网络上也可以查到资料,但是,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我在机场工作时候的一个老上级,原是八路军团长出身,亲身参加过这次战斗,自述此战下来自己的一个团只够编成一个营了,极言日军抵抗之疯狂,与八路军坚决歼灭被围日军的决心。”
不知道老萨这位老上级当时是哪个团的?老萨说:“我那个老上级的团,是个地方团,当时也在跟着一分区‘学打仗’。”是不是三分区的二团?但这个记忆应该与事实有误。雁宿崖战斗,参战的共三个团,一分区主力一团、三团;三分区主力二团。
雁宿崖战斗中,三团将自己的一个营配给了战斗力较弱的二团指挥。在战后杨成武上报给晋察冀军区的《战斗详报》中:“我军伤亡、消耗:负伤372名。其中营级2名、连级21名、排级31名、班级52名、敌工干部1名、战士265名。阵亡136名。其中连级1名、排级12名、班级16名、战士98名。失去联络:37名。”
这还是三场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撤退回来的反报复战斗)的总计伤亡人数。老萨的那位老上级没考虑到:如果八路军在雁宿崖一战的损失太大,就不会有后来的黄土岭战斗。因为1939年那一年,晋察冀就编成了几个主力团。前一仗把主力打残了,你再没有其余的主力部队可打。正因为雁宿崖战斗八路军的损失不大,这才激发的战斗热情,有了后来的黄土岭战斗。
所以,口述历史,当事人的记述比较准确,如果是局外人,准确性就差了许多。当地老乡的口述只是民间故事。而如果没有去做深入的调查和取证,就直接拿来作为证据的,就经不起推敲了。
有一次,看到还是权威刊物上登载的一篇老同志们座谈会后整理的回忆性文章,乍一看还是活着的老八路呢,这讲的故事该是言之凿凿了吧,其实也不然!
那文章里这样描述,1937年10月底,刚打完腰站阻击战和冯家沟伏击战的独立团,乘胜追击了五十多里,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二连长杨上堃、三连连长宋玉琳)一直追杀到涞源城下。杨上堃第一个冲进了涞源县城。敌人又从涞源东撤,一营随即光复涞源,二营继续向东追击。
注意,问题从这里开始了。综合了军史和几位一分区领导一级的回忆录去看呢,不对了!
当时打下涞源县城的独立团,并没有全力以赴,继续向东,进军被称为“北岳首县”的河北省易县,而是兵分两路,杨成武亲率独立团的一营、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北上相对贫瘠的河北省蔚县(当年隶属察哈尔省),而留下老陕较多的二营(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副营长肖思明),独自向易县进军。
二营进军易县的过程中,占据了易县境内的紫荆关,恰好这时从一一五师派到独立团的邓华、陈正湘、罗文坊等干部来到二营,于是,陈正湘做主,以一个连继续守住紫荆关,两个连从紫荆关长驱直入,沿当年的涞易公路去攻打易县县城。此战一下得手,独立团在易县威名大震。
抗战初期被称作“北岳地区”的河北、察哈尔、山西交界处的各县人口,每县均不过十数万人。比如独立团先后控制的涞源、蔚县、广灵、灵丘、宛平(今天的门头沟)、涞水、满城,每县都不过十二三万人口,唯独易县,人口三十万出头,是个大县富县(当然跟富庶的冀中没法比,冀中一个县动辄就有四五十万人口)。
问题在这儿:既然易县如此重要,杨成武自己就已经亲身到达了紫荆关,为何杨成武不一开始就将易县取之在手?非留待一年多后的1939年初,易县土著军事力量孟阁臣、赵玉昆做大之后才夺之?
这就说明即使是老人们的回忆录,因为相差的年代问题,记忆上也会出现问题,俺个人这些年研读资料下来,感觉还是刚建国的时候,军委下令让各部队的师以上的干部写的回忆录较为准确,原因很简单,离战争年代年头不长,记忆较为准确!
俺自小就跟着老一辈们去冀西北的崇山峻岭里,找寻当年他们战斗过和生活过的痕迹,听的最多得也是他们和当地老乡们聊家常时讲的故事,这些故事没一个不是和当年的老八路打鬼子有关的。
受这些故事的影响,俺的这本小说里的许多场景啊人物啊战斗故事啊轶闻啊,不少也是从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演变而来的。
比如郭家堡子那个藏满金银财宝武器弹药的大山洞,其实就是孟阁臣藏东西的山洞。再比如发大水时杨棒子他们藏身的古墓,现在还在娘子神村东边呢,据说当年确实有大蛇出没的。
还有这个鬼子打麻将被武工队化装成宪兵端了据点的故事,也是老百姓口里津津乐道的故事,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也随着地域的变化出现多个版本,有说是李向阳的,有说是雁翎队的。
在抗战史料的搜集中,有些似是而非的民间传说,令人一时真伪难辨,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但是这里选取了一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来呢,绝不是瞧不起老乡们的意思,相反,俺更欣慰的是过去这么多年了,老区的那些依然生活不是那么富裕的老乡们,只要一说起当年老八路打鬼子的事情,那可都是掰着手指头能给你说上一半天的!
这就是民心所向啊!当不在少数的城里人已经都遗忘了或者说对那段民族的抗争史、血泪史淡漠和冷漠了的时候,还有这么多可爱的老乡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一代代地传颂着八路的故事,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有位老乡呢是易县上庄(易县、涞源县、阜平县有许多个“上庄”,这是黄土岭战场的那个“上庄”)人,跟俺谈民间版的黄土岭战斗,即易县、涞源县黄土岭战场一带的老百姓口传的当年战斗。同一分区杨成武亲自拟定的《战斗详报》有很大的不同。
老乡说:杨成武部队炮轰阿部规秀的那个炮手是日本人,自己人对自己人,手下留情。所以第一炮、第二炮都没有打中,是为了通风报信。
但真实的历史中。晋察冀的“八路”使用日本炮手,还是在解放战争中。1945年,八路军俘虏了大批日军技术人员用于自己的部队,主要是医务人员、机械人员和炮兵。至于日本炮手在炮击中头一炮放空,打出要炮击的信号,是出自萨苏的书。那时虽然还叫“八路”,但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了。变成了主要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所以才使用日本炮手。抗战八年期间,八路军是从未使用过日本炮手的。
老乡还说,他们那里的老人们曾讲到:“八路军的一电话班在上庄子的南山黑鹰窝被鬼子包围。九名战士全部牺牲!”
当时俺朋友曾反复对这位老乡说:“您说的这件事很重要,我第一次听说,以前并不知道。任何史料也没有记载。”
因为第一:杨成武的《黄土岭战斗详报》中对此事只字未提,如果确有此事,杨成武不能不提及到;第二。据我所知,雁宿崖、黄土岭两场战斗,一分区电话情报站(不是电话班)就设在通向雁宿崖、黄土岭的必经之路上下台庄北边的台上。站长田庆祥、两个工作人员陈国珍、李家生。陈国珍就是上下台人,李家生是山西人(广灵或灵丘),四十年代初被日军扫荡中抓住。在插箭岭据点牺牲。
所以,民间故事,不一定准确。但人家山里人肯代代口传下来讲你八路军的故事,就是看得起你。对这种来自民间的积极性,鼓励都来不及,干吗还去质疑它,打击口传人的积极性。你如果有空,去涞源县境内的黄土岭战场(从易县上庄子往西不多远就到),当地自办黄土岭战斗展览馆(门票10元)的一位当地老乡,会一本正经的手指着一座小庙告诉你:黄土岭战斗时,杨成武就在那里指挥的战斗。你好意思打击他的积极性说不对吗?
出版了诸多中国抗战书籍的萨苏,在写到黄土岭战斗部分时也会详细告诉你杨成武如何在战场上命令部队进攻或撤退。
比如:“雁宿崖和黄土岭两仗的指挥官,却是一分区的司令员杨成武”,这话没错,因为没有明确说明指挥官杨成武的所在地点。下面这一句就有点问题:雁宿崖战斗,“杨成武的指挥十分出色,他是利用日军在清早……”
还有,黄土岭战斗,“发现日军要跑,杨成武果断下令各路部队发起总攻。”
老萨和那位涞源县的黄土岭当地村民一样,确实都不知道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始终都未出现在战斗现场。但这与杨成武是雁宿崖、黄土岭两场战斗的指挥者的身份毫不矛盾。不在战斗现场,为什么就不能是指挥者呢?
萨苏的文章中:“关于雁宿崖之战,网络上也可以查到资料,但是,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我在机场工作时候的一个老上级,原是八路军团长出身,亲身参加过这次战斗,自述此战下来自己的一个团只够编成一个营了,极言日军抵抗之疯狂,与八路军坚决歼灭被围日军的决心。”
不知道老萨这位老上级当时是哪个团的?老萨说:“我那个老上级的团,是个地方团,当时也在跟着一分区‘学打仗’。”是不是三分区的二团?但这个记忆应该与事实有误。雁宿崖战斗,参战的共三个团,一分区主力一团、三团;三分区主力二团。
雁宿崖战斗中,三团将自己的一个营配给了战斗力较弱的二团指挥。在战后杨成武上报给晋察冀军区的《战斗详报》中:“我军伤亡、消耗:负伤372名。其中营级2名、连级21名、排级31名、班级52名、敌工干部1名、战士265名。阵亡136名。其中连级1名、排级12名、班级16名、战士98名。失去联络:37名。”
这还是三场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撤退回来的反报复战斗)的总计伤亡人数。老萨的那位老上级没考虑到:如果八路军在雁宿崖一战的损失太大,就不会有后来的黄土岭战斗。因为1939年那一年,晋察冀就编成了几个主力团。前一仗把主力打残了,你再没有其余的主力部队可打。正因为雁宿崖战斗八路军的损失不大,这才激发的战斗热情,有了后来的黄土岭战斗。
所以,口述历史,当事人的记述比较准确,如果是局外人,准确性就差了许多。当地老乡的口述只是民间故事。而如果没有去做深入的调查和取证,就直接拿来作为证据的,就经不起推敲了。
有一次,看到还是权威刊物上登载的一篇老同志们座谈会后整理的回忆性文章,乍一看还是活着的老八路呢,这讲的故事该是言之凿凿了吧,其实也不然!
那文章里这样描述,1937年10月底,刚打完腰站阻击战和冯家沟伏击战的独立团,乘胜追击了五十多里,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二连长杨上堃、三连连长宋玉琳)一直追杀到涞源城下。杨上堃第一个冲进了涞源县城。敌人又从涞源东撤,一营随即光复涞源,二营继续向东追击。
注意,问题从这里开始了。综合了军史和几位一分区领导一级的回忆录去看呢,不对了!
当时打下涞源县城的独立团,并没有全力以赴,继续向东,进军被称为“北岳首县”的河北省易县,而是兵分两路,杨成武亲率独立团的一营、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北上相对贫瘠的河北省蔚县(当年隶属察哈尔省),而留下老陕较多的二营(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副营长肖思明),独自向易县进军。
二营进军易县的过程中,占据了易县境内的紫荆关,恰好这时从一一五师派到独立团的邓华、陈正湘、罗文坊等干部来到二营,于是,陈正湘做主,以一个连继续守住紫荆关,两个连从紫荆关长驱直入,沿当年的涞易公路去攻打易县县城。此战一下得手,独立团在易县威名大震。
抗战初期被称作“北岳地区”的河北、察哈尔、山西交界处的各县人口,每县均不过十数万人。比如独立团先后控制的涞源、蔚县、广灵、灵丘、宛平(今天的门头沟)、涞水、满城,每县都不过十二三万人口,唯独易县,人口三十万出头,是个大县富县(当然跟富庶的冀中没法比,冀中一个县动辄就有四五十万人口)。
问题在这儿:既然易县如此重要,杨成武自己就已经亲身到达了紫荆关,为何杨成武不一开始就将易县取之在手?非留待一年多后的1939年初,易县土著军事力量孟阁臣、赵玉昆做大之后才夺之?
这就说明即使是老人们的回忆录,因为相差的年代问题,记忆上也会出现问题,俺个人这些年研读资料下来,感觉还是刚建国的时候,军委下令让各部队的师以上的干部写的回忆录较为准确,原因很简单,离战争年代年头不长,记忆较为准确!